天竺骑迹-骑行巴基斯坦
昨天的晚饭是咖喱饭,量很大,满满一盘,颜色黄黄的,呈颗粒状,又干又辣,里面还有一块鸡肉。我本以为自己饿了,肯定能轻松吃下这一大盘并且容易消化。但实际上吃了一半就已经很饱了。傍晚买了一大盒牛奶,怕浪费,睡前我和侯哥硬是把它全喝完了。结果夜里肚子胀得难受,下半夜实在受不了,我便起来打着手电喝了两包午时茶。
全镇家家户户大概都是自己用发电机发电。到了半夜,大家都停止发电了,于是全镇一片漆黑。天亮许久之后,我们住的宾馆才重新启动发电机。于是,我们趁着有电赶紧给各种设备充电,用自带的烧水壶烧开水,侯哥则赶紧煮吃的,尽管他早已在巷子口的小摊吃过烙饼。
没有电,语言不通,吃不好,住不好…… 所有初次出国可能面临的困难,都让人感到茫然。不过我还能坚持,毕竟我有过出国骑行的经验。我也不挑食,酸甜苦辣各种口味都能接受,吃饱不成问题。倒是侯哥一脸沮丧,看样子他已经没有坚持骑行下去的兴致了,就差直接说出来。
网络上都说住在罕萨特别好,我本是深信不疑的,可我们住的地方实在不理想,位置太低,再加上天气不好,“坐在旅馆的露台上,周围就是 4 座海拔都在 7000 米以上的雪山,而旅馆所在的高度不过 2800 米,雪山近在咫尺,中间没有任何过渡,那种震撼的感觉,让人屏住呼吸,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心房” 这样的梦想无法实现。
从住宿的位置和条件来看,今天并不适合停留,直接前往下一站似乎更合适。但我对罕萨周边的风景满怀期待,还想登高去看看风之谷,而且就算到了下一站,条件也未必比这里好。所以,今天我们心安理得地停下休整。
说是休整,可也不会闲着,我早就想好了活动安排:一是包车去看霍珀冰川(Hoper Glacier),二是去卡里玛巴德参观巴尔提特古堡(Baltit Fort)。
目睹老巴制作面饼和奶茶的全过程:
直接用右手;垫盘子的旧报纸:
主意打定,先出门吃早餐。找到宾馆后面的小店里点了两张烙饼、两个煎鸡蛋和一杯奶茶,然后满怀好奇地盯着老巴制作的全过程。由于语言不通,交流困难,做早点的老头只给我煎了一个鸡蛋。
老头做好一张面饼后,放在一个垫着旧报纸的盘子里,端到我面前,然后继续去做第二张饼。垫盘子的报纸又旧又被油浸透了,一看就是不知道用了多少次。我扫了一眼,发现墙角堆着足有一米高的成捆旧报纸,显然是用来垫盘子和包食物的。
我想入乡随俗,用右手吃饭,但实在不想直接用手拿,便先用叉子挑着面饼,可这样很不方便,于是干脆直接用手,把面饼包着鸡蛋卷起来吃。
老头做好我的食物后,给自己也做了一张饼和一个煎鸡蛋,放在盘子里,用勺子从一个铁罐里挖出几勺像土豆泥的东西,放在烙饼上,然后他用右手一小片一小片地撕着烙饼,蘸着那像土豆泥的东西吃。整个过程中,我没见他洗过手。
幸亏只给我煎了一个鸡蛋,因为一张烙饼和一个煎鸡蛋就已经让我吃得很饱了。剩下的那张饼,我打算打包带走。老头见我要打包,赶紧放下自己手中的食物,手也不擦,直接拿起我的饼,用脏兮兮的旧报纸包好,再装进塑料袋递给我。
中午在一家很大的大排档吃饭时,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。我没吃完的烙饼,示意服务生(一名小伙子)帮我打包,他也熟练地拿出一张裁好的旧报纸,把烙饼包好,再放进塑料袋。
关于在巴基斯坦吃饭的卫生问题,我们之前就有所耳闻,如今亲身经历,一开始觉得不可思议。但很快我就适应了,也不觉得奇怪了,因为我小时候在农村也有过类似经历,比如用报纸包油条、包馒头,那时不仅不觉得脏,还觉得挺讲究。
还有一个例子:去冰川途中,经过一处山泉时,司机大概渴了,下车走到水边,拿起放在水池边的塑料杯,舀了一杯泉水直接就喝,喝完又把杯子放回原处。杯子是用一根细绳系在那里的,显然是专供路人喝水用的。
我提着老头用报纸包好的那张饼回到房间,冲了咖啡,还是把那张饼硬着头皮吃了,真是不长记性,又吃撑了。
吃完后,趁着有电——便有 Wifi 信号,我下到楼下,去前台,借助谷歌翻译软件与服务生交流,委托他帮我们叫一辆私家车,包车去看霍珀冰川,回来后再去卡里玛巴德看古堡。这两趟行程分别要价 4000 卢比和 2000 卢比,一共6000 卢比,折合人民币约 150 元 。
使用翻译软件进行交流:洽谈包车事宜:
成交:
司机服务周到:
宾馆门口遇到一名在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做生意的中国人:
谈好价钱后,司机赶紧把车玻璃擦得干干净净。我习惯性地坐在前排右座。司机一边擦玻璃,一边叽里哇啦地向我招手说着什么。我一直没明白,直到他擦完玻璃要开车走的时候,侯哥才明白过来并提醒我:我坐在驾驶座上了。我忘了巴基斯坦的驾驶座在右边,和国内相反。
出罕萨后下到河边,过桥右拐,再沿纳加尔河逆流而上。大约 4 公里后再过一座桥,然后沿着一条狭窄的盘山公路往山上开。桥头附近有一处正在施工的隧道(也可能是水电工程)。司机说那是中国政府援建的项目,是中国人在施工。
去冰川的路又破又陡,还很远,开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景区停车点。就这个距离和行车难度来说,4000 卢比的包车费实在太便宜了。
遗憾的是,我们费了好大的力气,沿着陡峭、布满烂石的山坡徒步下到冰川附近,却无法跨过最后一道沟走上冰舌。没能如愿打卡拍照,只好返回。一路上碰到了几波西方游客。
碰到一群西方面孔的游客:
路过一片果园,司机下车摘了几个送给我们:
这次出行也有意外收获。一是在去冰川的途中,见识了巴基斯坦农村的真实状况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 “落后”,经济水平大概只相当于我国八九十年代,主要体现在房屋低矮破旧,比八年前我在尼泊尔农村看到的还要矮小。村民的服装也能体现出来,都又旧又脏。不过学生都穿着统一的校服,这点比国内一些农村做得还好。
后来想想,沿途看到的可能远不是巴基斯坦最贫穷的地方,因为通往冰川的沿线算是旅游线路,自然属于比较开放、贸易通畅的区域,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,这里还位于 “中巴经济走廊”。
二是再次感受到巴铁的友好。比如,经过一片果园时,司机停下车,去摘了一堆水果送给我们。遇到村民在摘核桃时,他又停下来,让摘核桃的老头捧了一捧核桃给我们,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。
一处中国援建工程正在施工:
巴基斯坦小集镇: